电商汹涌而至,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;电商对我们经营活动的冲击和影响,已初见端倪,如何直面、应对特别是如何积极进取,是我们思考的核心。
马云和王健林就“电商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店铺经营”曾开展过辩论,马云认为电商会胜,王健林表示,不是胜负的关系,而是双方都能生存,理由有三:其一,电商的发展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;其二,实体店有自身的优势;其三,零售商不会坐以待毙。他们的辩论,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?
面对电商来袭,眼镜行业不可能置身事外,更难独善其身,尽管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看,会有不同的见解,但总体的主流声音是,电商对眼镜零售企业不会构成较大的威胁。成都精益董事长黄先宁颇为自信地分析到,零售实体店在专业、技术、诚信、服务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,都是电商望尘莫及的。就成都精益而言,其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根基,已经将各种资源集中化,在其商业活动中彰显,品牌效应已在当地消费群体中建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。近年来主推的设计师品牌,不仅是营销模式的创新,更重要的是把产品的个性化、服务的个性化推向一个。消费诉求的风向标,也悄然向我们揭示,个性化产品在未来的市场中,将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,客观地讲,这是实体店的优势,也是电商的短板。
西北眼镜行董事长单志华,站在专业和技术的角度上,很精辟地指出:零售实体店在验光配镜、调试、体验等经营细节方面和网购有天壤之别。消费者要配一副自己真正满意的眼镜,不仅要有科学的验光和体验,装配和调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。许多人有一个认识误区,认为太阳镜只要符合自己的脸型便可以佩戴,实际上在佩戴时,也需要调试,过硬的专业、技术才是眼镜零售业的生存之道、立足之本。
黄先宁、单志华的见解和看法很具有代表性,从中不难悟出,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,在专业、技术、诚信、服务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同时在经营中不断求变创新,在顺应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基础上,调整产品结构,努力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,打造成当地的领头羊之一,在与电商的竞争中便可立于不败之地。
面对电商来袭,我们更应该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正能量的传递,应运而生的《中国眼镜科技杂志》时尚刊,将对其发挥有力的助推作用。不少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零售企业:成都精益、重庆千叶、西北眼镜行、天津眼科、武汉名镜廊、西安波涛、广州东方、云南天明、河南宝视达、爱尔眼科、王鹏眼镜等都积极参与到合刊的行动中,旨在通过这种文化传播方式,在引导、指导、刺激当地眼镜消费的同时,凸显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底蕴,提升企业在当地的口碑品牌效应。这种创新、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,会使我们迈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。
路,在我们的脚下;未来的命运,也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。